当前位置:
首页 > 書評 > 《太极拳秘奥剖析》——曹树伟著

《太极拳秘奥剖析》——曹树伟著

《太极拳秘奥剖析》,曹树伟著。香港中文大学1992年出版。
 
    曹树伟(1933一)、上海人。1947年拜叶大密为师学习太极拳。1962年在沪以教授太极拳为业。1976年去香港,创办“曹树伟太极研究学院”。其师叶大密先生(1888一1973),又名百龄,浙江省文成县人。初习温州小八卦拳。1917年拜田兆麟为师习杨派太极拳,1927年拜李景林为师习武当剑,1930年后又获得杨澄甫教授拳技。他以太极拳经典拳论为指导,结合诸师所授太极拳术以及武当剑法,所演太极拳势别具风韵,人称叶派太极拳或杨派叶式太极拳。
    《太极拳秘奥剖析》共分8篇,每篇各有若干子题。现择要做一介绍。
    一、认识篇,含3个子题
    1、太极拳主要的内涵
    太极拳是一门内涵丰富的东方文化艺术。太极拳的哲学内容主要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以及“立身总须中正安舒”,反映出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又从复杂回到平静的思想,包括了早期的相对论和中庸之道。太极拳演练要求“动中有静静犹动”,绵绵不断地动作有着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美,是一门美妙高超的艺术。太极拳强身健体和技击功夫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全面地了解继承太极拳,是每一位喜爱太极拳人士应有的态度。
    2、为什么定名做太极拳
    在介绍“太极”一词出自《易经》,以及若干太极图的内涵及变化后,作者指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最高的理论文献,太极拳的多姿多采的动作变化,都是由阴阳相互的配合、变化而产生的。
    3、无极和无极式的锻炼
    要“中正安舒”。其标准是人体的“三点一线”。即头顶的“百会穴”,腹部中心的“丹田穴”,脚心的“涌泉穴”。这三个点通过意识的支配暗自合为一条直线。这三个点合成的“中正”线必须在高度放松舒适的情形下得到,才符合“立身中正安舒”的要求。这种头顶青天,脚踏实地的气势,可使人放松到进入真正的“无极”状态。
    二、规律篇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太极拳也不例外。作者介绍的有关太极拳的一些主要规律是:
    1、完整一气中的两个秘密——“上下相随”和“左右相连”。
    要练好一套真正的太极拳。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培养练习完整一气的功夫,为此。就要掌握“上下相随”、“左右相连”内中详细情形,演变经过,以及这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
    (1)“上下相随”的概念和练法
    “上下相随”指演练太极拳时,由下至上,从上到下经常保持着紧密联系。“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九节劲——脚、膝、胯、腰、背、肩、肘、腕、指必须节节贯串。要顺序贯串,不可跳越、遗漏。作者通过“左搂膝拗步”拳势和图片详细阐述了前弓后箭步九节劲的节节贯串。又通过“手挥琵琶式”介绍了另一种不同步法的“上下相随”。
    (2)“左右相连”的概念和练法
    练习拳势,要在保证中正安舒的轴心线转腰带动下,两手两脚互相合理地连络和配合。除了四肢产生的两个左右、阴阳、虚实转换,连成一片的平面圈外,腰部也有左右相连的问题。腰部的左右转动是带动左右手,左右脚连成一片的关键圈。作者通过“揽雀尾”右掤变左捋的一组拳照,剖析了左右两手相连成一片的圆形圈。
    “上下相随”和“左右相连”,必须“主宰于腰”,当虚实、左右、上下、前后将变化未变化前的一切决定因素,都和腰的转动(轴心线的转动)密切相关。
    2、“逢转必沉”是另一个秘密
    作者说,“逢转必沉”是乃师叶大密先生的一句名言,因为这句话包含了许多太极拳的奥秘。“逢转必沉”就是在转折和转变时“一定要先沉一沉”(即松沉)。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时而巨浪滔天,时而小浪连绵。太极拳演练时的“逢转必沉”在前后、左右、上下、鼓荡进行时,呈现出生动灵活的沉稳。
    作者认为“逢转必沉”,可以更好地做到“蓄而后发”的“蓄劲”;做到稳实下盘,才能收到节节贯串、完整一气的功效。作者通过从“挤”式变“按”式的变化转换,具体地阐释了“逢转必沉”的运行过程和其重要作用。
    三、健身篇
    l、内气通畅
    依据中医学着重阐释任(阴脉之海)督(阳脉之汇)二脉的重要性,与打通任督二脉的“捷径”。练太极拳正确地做好“立身中正”(三点一线)是最易打通任督二脉的一条捷径,也是最容易收到强身健体功效的一种好方法。
    2、不断的放松
    放松是练好太极拳内功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放松,内气就无法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就无法达到“气遍身躯不稍滞”。放松对驱除疾病恢复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大的作用。经验证明:乐观积极的心理有益于治愈医学上认为不治之症。练习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放松的方法恰恰可以培养人的乐观和坚强的意志和力量。
    3、主宰于腰
    “腰为肾之府”,整套太极拳。是在不同程度的转腰运动的带动下进行的,除了可以强壮肾脏之外,还可增强其它内脏的功能。练太极拳要“立身中正”,腰的转动是在“中轴线”基础上的转动,并非乱动。腰部内为丹田,是人体重心所在,在“轴心线”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连绵不断,多角度的转动,不仅可以达到稳定自己重心,起到内外平衡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出自己高度灵敏的反应能力。
    4、交叉神经不断得益
    练拳在轴心线不变的状态下,不断地左右转动,变化虚实,要注意左手实,左足虚,右手实,右足虚,如此练太极拳时上下虚实的不断变换,此消彼长,交叉神经得到锻炼。交叉神经是仅次于中枢神经的重要神经线。在太极拳运动中常处于平衡状态,能加速全身血液循环,有益健康。
    四、功夫篇
    练习太极拳要高度放松,集中,用意不用力,中正安舒,完整一气,节节贯串,主宰于腰,气沉丹田,一切动作都要由中心轴线和腰转的带动下完成。这些原则在获得太极拳功夫方面,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作者通过文字和拳照详细的阐述了“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完整一气,在意识导引下九节劲的节节贯串,完整一气的练法和在技击中的作用。
    作者还通过公式:A(功)=F(力)×V(速度)×T(时间)进一步剖析了太极拳的力、速度和时间等问题。他说,每个人的体重是最基本的力,普通人的体重最少也有一百磅,如能做到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发挥的力将大大超过体重的力。“力”乘“速度”和“时间”(请读者注意,作者说的力、速度、时间,不是一般人概念中的力、速度、时间,而是通过太极拳正确练习获得的力、速度、时间)在“太极圆”中予以体现,才能柔化刚发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page]
    五、太极拳的气和气功
    本篇介绍了历史悠久的导引术和气功种类,太极拳走架时动作和呼吸的关系;太极拳“气沉丹田”和“主宰于腰”的结合。他说:“在我的体验中,推手的时候,当丹田的中心点高度集中后,向对方的重心点或某一点,像光束似的直射出去……它可以像子弹一样直穿而过,从而将对方远远抛出。”
    六、艺术哲学篇
    作者认为好的太极拳,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太极拳的艺术,不是舞蹈、音乐、诗画,不可把他舞蹈化、体操化。太极拳的艺术是“功夫艺术”,其特点是在中正安舒的情形下,走架,用意不用力,节节贯串,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动静,虚实相互配合变化,衍化出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太极拳势。
    在理论上,太极拳理论溶合了古人的宇宙观和天体观。如“立身中正安舒”符合中庸之道,做事冷静(安舒放松),在处理复杂事物时,保持自我“中正”,就不会偏激,也不会无原则,不过刚,也不会软弱无为。保持“中正安舒”,在花花世界里,经常保持一个清醒的自我,不为不良之事物所引诱。加强艺术和哲学方面的修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改进,研习太极拳也应注意这两方面的修养和提高,如此,练习太极拳就不会走向逞匹夫之勇的误区。
    七、源流篇
    在介绍多种说法之后,作者认为任何拳种都不可能创造发明自一个人,较合理的应该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总结,再通过有大智慧的人的改进,才成为不同时代里的杰出代表者。”对任何一门学问,应该尊重和了解它的历史。从中吸取和学习它的真正内涵。“学太极拳最主要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和有没有学到真正的太极拳精神原则,而千万不要以哪门哪户来炫耀所谓的‘正宗’。因为真正的正宗是看符不符合太极拳古典理论中讲的精神原则,而不是以门户派别来决定”。
    八、基本术语篇
    l、步法方面,着重介绍了“前七后三”的“弓箭步、前进步、倒退步、垫步、扣入、撇开等步法的正确练法和容易出现的偏差;2、身法方面,着重介绍了胯的“开”、“合”和肩的“前靠”、“后靠”等有关练法;3、手法方面,着重介绍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截、抹、穿、抄、撒等手法的运用;4、眼神方面,介绍了眼神在走架中的运用;5、方法方面,着重介绍了“手臂横截”、“回身后穿”等练法。
    九、我这套拳架的介绍
    作者认为目前流行的杨澄甫式太极拳“特点是舒展大方,但是由于内容上收敛含蓄。不容易看到任何东西……对于初学拳的人,不明含蓄内容所在,就练不出那股宏伟的气势,却变成了‘摆姿式’的太极拳。尤其在一式与一式的连接方面,过分简化,就将绵绵不断的太极拳练得断断续续,无内涵可言。这就是目前大多数练习杨式太极拳的一个时弊”。而叶大密式的太极拳拳势之间的过渡却交代得细致和含蓄丰富。因此,作者教授的拳势,百分之九十采用杨澄甫拳势,百分之十取自叶大密的拳势,是二者拳架的综合。
    作者介绍了乃师叶大密的叶式太极拳,“不仅式式点到,气势十分壮观,连每个过渡式的用意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是完全符合《太极拳论》的精神和要求的。”本书介绍的太极拳势“是在杨式基础上,将每个姿式的标准点和路线总结了出来,也在绵绵不断、节节贯串等方面力求具体地体现出来。”
    十、太极拳架套路
    本篇通过拳照和文字介绍了88式杨派太极拳的具体练法和要领。解释具体细致是本篇的亮点。此外,本书在“书前的话”和“后记”中陈述了自己习拳教拳经过和体会与本书出版的情况。在《我的师父叶大密先生》中。详细地介绍了他的老师叶大密的情况,是一篇研究太极拳家叶大密的珍贵文字。
    近些年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介绍“杨派叶式太极拳”的著作较少。曹树伟的这部《太极拳秘奥剖析》所述虽非叶式太极,但吸收了不少叶氏太极精髓,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太极名家叶大密太极拳造诣的资料。这点请读者给予关注。
 
文章来源

曹树伟:太极拳秘奥剖析 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