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專欄 >
***煮茶論命(微信公眾號:lunmingnet) >
「编造」的易案?原随云 / 2018-05-16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夏四月,庚子日。
新建成的北京故宫中,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突发大火,三殿尽被焚毁。
朝野震惊,永乐皇帝为此诏令群臣「直陈阙失」,并减免赋役,派出大臣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文渊阁大学士杨荣,亲历了这次火灾。他率领卫士,将可能遭受火灾的一些御书图籍、制勅文书等搬到了安全之处,因为受到了皇帝的奖赏。在他的《文敏集》一书中,记载了此事,并明确记载了火灾时间是夜间。
而有一个卜者的命运,在传说中,和这场大火联系在了一起。
此人名叫胡奫(yūn)。
胡奫,本名浚,浙江嘉兴人。在街市中为人卜卦,「卜无不验」。有一次,他到金陵游玩,在神乐观住宿。恰巧当时的提点官姚一山丢了一个金杯,极为生气,很严厉的责罚下人。胡就占了一卦,得到剥之颐:「此卦是金在土中之象,金杯肯定是没有丢失,你在住处西南角,挖地五寸就能找到了!」果然。
永乐八年,姚一山把他推荐给皇帝。到京城后,他为人卜卦,也是「卜无不验」,皇帝很高兴,就赐名为「奫」,授钦天监漏刻博士。
永乐十八年,奉天等三个宫殿完工后,皇帝找到胡奫,让他占测一下,他给出的占卜结果竟然是「明年某月某日午时当毁」,这话让皇帝非常愤怒,结果就是胡奫被扔到了牢狱之中。
到了事发当日午时,狱卒去查看了大殿后回来告诉胡奫说,大殿并未毁坏。胡奫一听,当即服毒而死。结果到了午时三刻,宫殿竟然真的被焚毁了。皇帝想起这事,想到把胡奫再接回去,可惜已经回天乏力了。卜无不验的他,竟然没能算到身后事。
后人有诗云:
读书读易在青年,龟筮精通术最专。
象板几随仙杖立,玉阶长受圣恩宣。
能穷邵子先天理,不用君平卖卜钱。
武水源头遗恨在,荒坟三尺草芊芊。
真是此恨绵绵。
胡奫有四个儿子,此后都不再学习卜筮了,而改为学画。他的曾孙胡昺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被纳入宫廷画院。
等等,是不是有点奇怪?根据开始的文献记载,大火应该发生在夜间,不过在胡奫的故事中,大火都是发生在午时三刻。也许是初始记载者记错了时间?或者,只是为了故事情节需要?
其实故事一直在演变中。
胡奫的故事,目前能查到的资料,最早出现在1491年的《嘉兴府志》中,内容也非常简单:
胡海原,魏塘人,善龟卜。永乐间召至京,所占多奇中。赐名奫,免其匠役,勅授钦天监,为列传。
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他的故事越传越丰富,就有了上面的金杯及自杀之事。
再后来,这个故事中,又多了一个人:
袁杞山。
有说他们是亲戚关系,也有说袁是胡的老师,他们一起去金陵,一起断的卦。姚一山推荐二人进京,袁杞山借病未去,断言皇上会为胡赐名「渊而大」,并因此致死。
但据考证,袁杞山在「靖康之难」时与反对朱棣的大臣黄子澄过从甚密,事败后被列为同党,永乐八年时,他还是待罪之身,正在外地避难,不太可能被召。
袁杞山的孙子的孙子,有一个儿子叫袁黄,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袁了凡。
最后,经过一两百年的流传演变,故事就此定型,一如《古今图书集成》所记载。
刘大钧老师就曾经在《周易概论》中说这个故事有「编造之嫌」,虽然他是从学理角度去讲的(当然,刘大钧老师这么说也可能是时代原因,因为此书出版于八十年代),不过我们可以看看能从这则易案中学到什么?
尚秉和的《周易古筮考》中,就引用了胡奫的例子,并进行了解读,我们不妨来复习一下。
1.占金杯,得剥之颐:
2.占进京,得乾之五爻:
虽然故事真实性存疑,但相信有心者还是可以从这则易案中学到一些经验吧。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