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属性 | |
---|---|
作者 | 许跃远 |
出版社 | 台湾大展出版社 |
购书网站 | 【星易图书网】港台原版术数书籍专卖 |
初版日期 | 2008 |
开本 | 25开 |
图书页数 | 410 |
图书装订 | 平裝 |
购书网址 | www.xinyibooks.com |
套册 | 一套一册 |
特别说明 | 商品属性以实际书籍为准。库存状况无法实时更新,如欲查询,请联系我们。 |
目錄
自序一
自序二
導言:脈學簡史
脈理章
一、脈象要素
二、寸口脈的臟腑定位
三、脈象圖
四、三維脈位
五、寸口脈的再分屬
六、寸口脈的合候
七、脈象形成原理的探討
八、正常脈象
九、構成脈象的因素
十、脈象的差異
十一、婦女、兒童的脈象特點
十二、脈診與辨證
十三、脈象的兼脈、命名原則
十四、脈證順逆從捨與脈證合參
十五、脈診的作用及意義
十六、怎樣候脈
病脈章
一、浮脈
二、沉脈
三、遲脈
四、緩脈
五、數脈
六、虛脈
七、實脈
八、長脈
九、短脈
十、弦脈
十一、緊脈
十二、滑脈
十三、澀脈
十四、洪脈
十五、革脈
十六、牢脈
十七、細脈
十八、濡脈
十九、弱脈
二十、微脈
二十一、芤脈
二十二、散脈
二十三、動脈
二十四、伏脈
二十五、促脈
二十六、結脈
二十七、代脈
二十八、濁脈
二十九、風脈
三十、奇脈
三十一、漾脈
三十二、潮脈
三十三、邊脈
三十四、擊脈
三十五、脈暈點
三十六、十怪脈
總結
附錄:候脈知病
跋
自序一
脈學是中醫學的奇珍。翻開中醫文化幾千年的發展史冊,脈學可以說是這一文化主旨的理論重心。
筆者常見不少的近代中醫著作中有西醫診斷中醫治療,這是一種進步,至少作者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中醫必須現代化,挖掘古典是一種總結但不是進步,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超前那就象徵著落後。
朱偉等認為:「長期以來中醫界普遍存在不能跳出古代經驗和思維,多注重注疏考據、訓詁文字學方法,而且提倡尊古誦經,對新的學術見解不能正確對待,不能擺脫習慣思維的束縛,被固有的觀點所禁錮。」他們認為,中醫理論字字是金玉良言,不容更改……而採用新的研究手段是西醫要吃掉中醫。其實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近代不少的中醫著作不談脈象。筆者認為:追求進步以捨棄脈學這一民族醫學文化的精華為代價是極不可取的。中藥的處方需要辨證,而脈象則是主要的辨證工具。別陰陽、辨臟腑、明虛實、斷病機、定治則,如果沒有脈象作為依據則我們的處方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作者多年來用現代醫學的理念對脈診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發現脈診是徒手診病的良法,它的作用不遜色於現代醫學的X光、B超、心電圖、化學檢驗。並發現了邊、濁、風、漾、奇、潮、脈暈點等脈象。特別是風脈對腦中風的早期診斷、預後,邊脈對臟腑定位都具有重大臨床意義。
透過望、聞、問、切的診察,用以收集臨床資料,是中醫獲得病情資訊的主要手段。特別是脈診、舌診、望診等具體診察內容及其對病證的診斷價值,較西醫而言,別具一格,這是中醫診斷學的特色與優勢。
中醫文化傳播世界,針灸在國外已經有了認同,這與針灸的療效分不開,脈診仍沒能被西醫學所接受,其中最大的原因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不好,而是西醫不能夠很好地理解脈診的原理。事實上西醫發源於解剖,中醫來源於臨床實踐並以經絡的研究為開端,兩個文化的底蘊不同。當我們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去重新審視脈學時,脈診的科學性及其臨診斷疾病的作用將讓我們驚訝。
中醫脈學需要擇優汰劣、繼承創新。筆者寫出本書,其目的是召喚脈學新理念,將傳統脈學互動於現代醫學,納入現代醫學的語境與視野而給以新的詮釋,並爭取對脈象的研究有所創獲,讓脈診成為中、西醫生診病的良師益友,更好地服務於廣大病人!這才是作者真正的夙願。
由於本人學識淺薄,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書中也有不少診脈的手法是立足於本人的經驗,甚至與傳統脈學大相徑庭。還有不少關於脈象產生原理的探討純屬個人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不足,煩請各位師長批評指正。企望讀者鑒別在臨床,求證於實踐。
許躍遠
自序一
余孩提時常隨祖母出診尋藥。她以百草治病,名聲相傳方圓。聽祖母言:「汝父幼時偶感『傷寒』,高熱月餘不退,病危,棄之於草堆時恰逢汝曾祖母至,查脈尚有根,頸軟,即言:『此兒有救。』取石膏知母湯加減一劑,熱退,漸能食至癒。」耳聞目睹病家之患,三部九候斷人生死。如此之妙玄,吾常愧而深究。然脈學之玄機,吾輩才疏學淺,難以知其萬一。
而立之年,仍不能得心應手,然門診多有病人伸手無言於案邊求診,余心中了了,六部茫然也。自知膚淺,故作姿態,以問代指。
虛難受補,淺識必管窺。故潛心於三十年間,常忘寢食,衣不知其暖,食不知其味,近黃山咫尺而未步,置名利而拂袖。余觀書,古今中外皆納之,終一日頓開昏聵。
今已不惑矣。海內外病人紛至沓來,或求診斷,或見疑難而求醫治,無不驚駭,余之三指有未言先知之妙,具理化檢驗之功。然臺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病者求治,疲於遍覓名醫良院。入院者日耗千金,疲於理化檢查,投江湖郎中者多為醫拖、廣告誘導而棄金帛於河海。爾等事醫者應窮究極理,救人於水深火熱。脈之奧秘,非博學難求玄微,非學識兼顧難以創新,古今醫學高人無不以脈見長。然醫技之書,非小說詩歌錦心繡口,斐然成章或面壁虛構、搜索枯腸於裊裊煙雲。
醫學之道,生命之道也。凡入此門則終生如履薄冰。非獨酷愛此學,則難此生獨守寸口。脈窺病機,亦見微知淵,然世之脈法皆古云亦云,深奧高閣,固步裹足。扁鵲至今,成學之脈僅近三十。大千世界,人患千萬,旦夕變幻,初涉足者更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二十八種脈象應對千千萬萬張病容,多是同脈異病,或同病異脈,盲人摸象,各有經驗感覺是也。有以寸口者,牽強於十二經絡,附會於五行生剋,唯心之論何以服眾?醫學科技日新月異,脈診學這塊碧玉何日能熠熠生輝?我輩有愧於先人也。
西醫學者有人體解剖、生理、生化之功底;中醫學者有二十八脈之經綸,皆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若稍加努力,則諸學皆能登堂入室,執簡馭繁,知常達變,到那時中西醫之匯通,人類醫學交融的春天才能真正到來。
斯書粗俗,恐難登大雅,篇中諸言皆囿於己見。脈學之浩瀚,博大而精深,不揣冒昧,以蠡測海,若伴君於案旁肘後,實是奢望。然千萬痼疾作祟於塵世,故斗膽置褒貶於腦後,而以拙著奉於同好也。
許躍遠
作者簡介
許躍遠 回族,1955年10月生,安微壽縣人。中醫世家,中西匯通30年,孜孜不倦研究脈象。
他首次提出寸口脈的神經學與血液供應分屬內容,提出摸「脈人」的診脈思想。在臨床實踐中,他發現並確定了邊脈、風脈、濁脈、潮脈、漾脈、奇脈、脈暈點等脈象,並試圖規範兼脈的命名方式。脈象圖的發現為脈診提供了形態學內涵。他認為脈象是人的體證,需棄門戶之見,倡導中西互補、六診斷病。
許醫生為人低調,淡泊名利,唯診脈察病獨具慧眼,對多種疑難病症,候脈知病,中西互參,每獲奇效。
內容簡介
脈診是中醫最具特色的華夏文明,是人類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蘊藏著博大精深的醫學內涵。其大跨越時空,貫穿古今;其小千萬資訊濃縮於寸。奇可等價於現代診斷,神則觸脈知病,斷人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