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相同出版社的商品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易占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prev next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商品货号:XYB003573
商品品牌:台湾武陵出版社
商品重量:2.000千克
市场价格:440元
本店售价:400元
用户评价:comment rank 5
商品点击数:20066
商品总价:
购买数量:

商品属性

商品属性
作者 高岛吞象
出版社 台湾武陵出版社
购书网站 【星易图书网】港台原版术数书籍专卖
图书书号/ISBN 9789573513957
初版日期 2010
开本 18开
图书页数 958
图书装订 平裝
购书网址 www.xinyibooks.com
图书规格 繁体竖排
套册 一套一册
出版日期 2024
系列 周易占卜
备注 70
繁體資料 高島吞象:高島斷易
特别说明 商品属性以实际书籍为准。库存状况无法实时更新,如欲查询,请联系我们


详细介绍

 高島的著作不多,其中以「高島斷易」內容精湛,可讀性非常高,此書案例甚多,較為著名的有關日清、日露戰爭的占斷,對日本政府的政策,有重大的指示之功。筆著旅次東瀛,錄此,留予有興趣研究術數的朋友作為參考,希望能夠提升更高的研易興趣。


  

高島吞象  高島嘉右衛門被尊為日本的「易聖」,高島是他的本姓,幼名清水郎。在三十四歲左右,高島更名為嘉右衛門,號吞象。高島嘉右衛門在日本的江戶誕生。

  他是在維天保三年(1832)的十一月三日出生,歿於大正三年(1914)十一月十六日,於橫濱的高島山居的府邸內逝世,享年八十三歲。一生共歷四大天皇統治的年代:仁孝天皇、孝明天皇、明治天皇及大正天皇。日本明治天皇特以其易占神妙而頒以正五位之高位,並賜法名為「大觀院神易吞象居士」,是在家的平民百姓得享最高的榮譽,也是日本有史以來易占家最高地位的人物。

  葬於東京高輪泉岳寺,於大阪四天王寺亦有供奉「易學先師先覺供養塔」,可謂生前與死後,亦受到極大為尊崇。 2003年秋,雪濤獨自往日本憑吊高島先生的墓地,在現場並拍下一些照片。當時,亦遇到數位長者,他們神情肅穆的,  默默地站在高島墳前,且作九十度鞠躬致敬,然後不發一言就走了。情景實在使人感動,亦因此,可知高島先生在一般人心目中,亦頗具地位,默默地得到尊重和敬仰。 

陳雪濤增注  

半夜,東瀛,昏燈下,捲書,靜看一本「高島易斷」,一種與舊友重遇的感覺。高島吞象云:「明治二十四年四月十日,余清晨無事,閑閱新聞及雜書,未幾,意倦,拋書而起。愛此風日晴和,遊興頓發,將赴近縣,探賞春光。臨行偶試一筮,得睽之歸妹。爻辭曰:「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脫之弧。非寇婚媾,往遇雨,則吉。」斷曰:爻辭曰「睽孤」猶示余孤身獨行也。曰:「見豕」、「載鬼」、「張弧」、「脫弧」,言其目見之無定形,猶示余遊跡之無定所也。

余是日出遊  息於神奈川停車場,或赴橫須賀,或赴箱根湯本,意猶未定,至登車乃決往箱根。車中適遇東京舊友某氏赴大孤,並坐談「易」,興味頗好,余遂改意趨大孤。

翌日食後,出遊市中,將就舊肆,閱覽古書,乃過心齋橋,訪鹿田書店,問以「易」書珍本。主人出示松井羅州所著「周易解故」,此書余往年遍覓不得,今得購之。又示以松井氏所著「周易釋故」,及真勢中洲所著「周易大傳」等,是皆讀「易」家所珍。書面有小島氏藏書一印,余叩其出處,主人曰:「昨購於西京古書肆,此書皆系小島氏舊藏,氏歿後,其子不能讀父書,故營之。」余曰:「如子之外,猶有同購者乎?」主人曰:「西京麩屋町書林某,及東京書林某,相與分買之也。」  余乃悉以其價購之,後赴西京,又就麩屋町書肆,凡小島氏遺本,又悉購之。歸東訪書肆琳瑯閣,又得小島氏「易」書三種,於是小島氏遺書,悉皆歸余。

余益感「易」辭之精切也。爻所謂「載鬼一車」者,非鬼,乃書也;「遇雨」者,舊友也,即車中所遇之舊友也;所謂「遇雨則吉」者,此也。

是日也,雪濤於書肆中得古「易」書數種,當中亦有松井羅州所著「周易釋故」、真勢中洲所著「周易大傳」等。憶及高島之占,大感意興相投,情懷交盪,遂寫此以為誌焉。

 

 

《高島斷易》目錄

高島吞象簡介

高島吞象先生的墓地

易聖:高島吞象

善人之後的高島吞象

高島××

高島吞山

「易聖」高島嘉右衛門年表

至誠無息之術

高島以易占術指引日本

高島奇準無比的五次占斷

最佳的易占工具書

作者小傳

作者序

又序

王治本譯文序

栗本鋤雲序

副島種臣序

陳雪濤序

乾為天

坤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訟

地水師

水地比

風天小畜

天澤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謙

雷地豫

澤雷隨

山風蠱

地澤臨

風地觀

火雷噬嗑

山火賁

山地剝

地雷復

天雷無妄

山天大畜

山雷頤

澤風大過

坎為水

離為火

澤山咸

雷風恆

天山遯

雷天大壯

火地晉

地火明夷

風火家人

火澤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澤損

風雷益

澤天夬

天風姤

澤地萃

地風升

澤水困

水風井

澤火革

火風鼎

震為雷

艮為山

風山漸

雷澤歸妹

雷火豐

火山旅

巽為風

兌為澤

風水渙

水澤節

風澤中孚

雷山小過

水火既濟

火水未濟

附錄:64卦占例提要




人虽有智愚、贤不肖、贵贱、贫富之殊,其处世也,各劳精与思虑,一日无有间断。而其所志,或有为一家者,或有为一国者,或有为宇内之公益者,虽因各人之天赋之能力不齐,而有大小、轻重之差,大泛观之,无非希望国家之富饶,世界之泰平也。何则?假令能得一家之治齐,而所居之国乱,则不得独保其安也;又能得一国之治平,邻国扰乱,则亦不得独晏然于局外也。是理之所易睹也。方今世运,益趋文明,学艺技术之进步,非复昔日之比也。博学高材之士,不乏其人,治化之隆,如可翘足而待也。虽然,熟观今世之现状,皆以厚于己而薄于他为常,甲邦常思吞噬乙国,乙国也常以抗之为事,人心益流于邪辟,仁义之风几已扫地,优胜劣败之势日甚,弱肉强食之情益著,自王侯以至于庶人,如有不安于身后之计者也。夫贤智之士,日夜劳心力,而思虑计划,尚且不自安,所以如此者何也?抑思虑之不足,而误其方耶?不可不顾虑也。余谓是由人人忘失至诚通神之道,为使神人之间隔绝也。夫不通神,则不能禀天命;不禀天命,则不能前知将来;不知将来,则不能知人事之极。故其志望无所归著,而妄劳心力,是犹盲人而弄铳器,不能定标而放弹,彼此皆受其害,岂不危险之甚乎?所谓不知天命而不畏之所致也。

今日之势,既已如此,余为是惧,而悯人生之不幸,将济之于迷途也。然而救济之术,唯在于介神人之间,而通其意而已。人若知神明之德,不晦于今,则英雄豪杰之士,方其有疑惑也,必请教于神明,畏惮天命之严肃,博识高才之人,亦破想象之迷梦,知人生志望之所归著,则人心常有所戒惧修省,而自可生博爱之念也。于是风教亦自匡正,可得使天下之人,浴造化之恩泽也。是余之所希望,故今传人以至诚通神之术,欲使得神人冥合也。然既已有术,则不可无书,《易》则通神之书也。虽然,古昔圣人之所述,后世学者未能得其真意,而用之于实际也。今以国文译之,附以所见,欲使世人前知将来也。是所以述此书之大要也。

《易》之为书,明天地阴阳奇偶之理,以阐发造化之密蕴,六十四卦,而网罗万象,盖宇宙间之事物,未有不阴阳相对者。有日则有月,有寒则有暑,有男则有女。且既有形而下之物,则必不可无形而上之道,亦犹人有可见之肉体,又必有不可见之心魂。心魂一脱去人身,则名之曰鬼神。鬼神虽不可见,人得以至诚通之,则依冥助而前知将来,凡庸之徒,亦可知神之有在也。惟太古草昧之世,往往有能通神之术者,故人皆知有鬼神也;方今称文明之盛,人之智识,凌驾古人,人事之便益进,为天涯比邻之观,然却不知感通于之鬼神,遂至有夸张无神论者。其何故也?盖治世之方,古今一变,人之气质,亦随之而变。夫接神之道,由精神气力之单纯,穷理之道,由智识思想之致密,故能穷物理,而不能通神明也。古人之精神气力,以单纯故,能通神明,而不能穷物理也。是所以至诚之道,行于上古,而巧智之术,盛于后世也。请详述其变迁之所由。

夫阴阳之精气交而万物生焉,人之生也,禀受虚灵之心魂,而为万物之长,然裸体而无护身之蹄角,又无害他之爪牙。方其穴居野处也,与猛兽毒蛇之类,互相竞争,胜之则食其肉,衣其毛,不胜则为其所食。于是偶有捷智者,取火于火山,用以驱除猛兽毒蛇,始得为人类之世。尔来生民殖而禽兽减,乃至食料缺乏,数人以争一禽,斗争自是而起,其极至人相食,谓之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之世。方是时,天悯生民,降斯大人,使之救济一世。大人见此状况,恻怛之心,不能自禁,求救世之道最切。其至诚通神,感得畋渔之法,乃谕众曰:汝等今食他人之肉,而取快于一时,汝等之肉,他日又不得不为人食乎?诚如此,则悲惨之状,有不忍言者。思之,勿复同类相食,如夫食料,吾能供之。乃作网罟,使之捕禽于野,渔鱼于水,众皆利之;又剡木磨之以石,名曰耒耜,以垦荒芜,播以草木之实;且教以火食,众皆德而服之,事之如神。自是之后,衣食足而知礼节,令行禁止,于是统御之道始举,建国之基斯立,君臣之分长定,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伦渐备。

以我邦观之,则皇祖琼琼杵尊天降之时,而在支那,则伏羲氏之世也。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幽赞于神明,而创占筮之法,使人得问神决疑,前知将来,《易》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是也。夫《易》以八卦,表万物之原子,盖万物成于八原子之集合,故画八卦而现形而上原子于形而下;重之以为六十四卦,以应万象者也。《易》之为字,重合日月,并书之则成明字,谓从斯道则万物无不明也。是《易》之所以名也。故大传曰,《易》以“知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知神之所为,见“万物之情”,见“天地之心”。盖人也与万物同成于八原子之集合,故性情动作,共不离其序次也。故一知造化之理由,则知其性之所基,若死生之说,进退存亡之机,阴阳消长之理,默识冥合,而活用之,得防祸乱于未萌,消灾害于未发。

是以羲圣以下数圣人,以《易》为世世相承之神宝,以为王道之基础。夫尧舜之惮天下于舜禹,其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忧人之所思虑,臆测想象而易违,故各卦第五爻,示得中正而施政之方。然至夏殷之世,气运渐变,人人专赖智力与劳力,以营生计,无复如上古,赌身命于危险之境,为求食之要,是以精神气力,亦不能如上古之强壮,所关于精神气力之道术,渐趋衰颓,则势之所使然也。及周而文王出焉,恐世人专信想象之理,失闻神智之道,紊人智之天真,乃崇奉神《易》,系以《彖》辞,以明羲圣之意。其辞穷幽明之蕴奥,拨造化之秘机,因天、泽、火、雷、风、水、山、地之八原子配合之理,以说及人事之吉凶悔吝,行以通神之术,造化之理,及神人交通之道,两相完也。其子周公旦,亦继文王之意,通观天下,感想事物之理,虽甚错杂,或有一定之规则而运转之。征夏、殷《连山》、《归藏》之二《易》中感鬼神适事理之占例,与众学士从事其纂辑,果不违其所预想,知天下万象之起灭终始,不出于三百八十四爻之外。于是始照三百八十四爻于实际之事物,看以易情之变化,因卦时、卦义、卦象与刚柔之应比,与阴阳消长之气运,系辞于各爻,以大成《易》道。故周官太卜居八政之一,至春秋之世,尚重太卜之官,卿大夫掌之,上至远识之士,效而行之。

而周公之爻辞,多涉于比拟譬喻者,少直指善恶者,考其所由,是不拟以其才之美,成斐然之章,亦有所深忧而然。盖人之资质,有善不善,故善人与不善人相待而为群,更互流行,中人从其流行,而左右上下,是阴阳消长之常理。恰如四时之循环,昼夜之交代,而当其暗黑之时,不可不揭灯火而照之,是教学之所以由兴也。夫一明一暗,一顺一逆如此者,即阴阳消长之理也。故遭“君子道长”之气运,善人得之,则天下治平,而《易》道自明;然遇小人道长之气运,不善人得时,若使善人占事,因《彖》爻之辞,明陈不善人隐微之心术,发露其奸恶,则其人羞耻之余,加害于善人,亦不可知也。故周公特用隐语而系辞,例如以凶暴者为虎,以狡猾者为狐,以愚钝者为豕,婉曲其辞,使不善人反省而无所愤恨,其用心也深矣。

是以孔子之圣,犹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韦编三绝,以研究斯道者,其果几何?乃叹曰:“道之不行,吾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盖弟子中,或恃其才,以为天下之事,无足为者,迂远之道,不足学也,于是中道而废。智者过之者,盖婉辞也,唯颜回独优,入圣城,不幸短命而死,宏才能辩如子贡者,未能与闻性与天道也。斯道之至大而难传,有如此者。抑孔子所主,在与尧舜同用《易》之中正,以行之于人事,故常用其中正,谓之中庸。中庸得天命之中正,而则神智,以行之于人事,是虽圣人,所难实践也。故《中庸》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虽有达观(官)远识,脱名利者,不至至诚通神之域,未能得之也。故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夫行《易》有三要,明《易》理,一也;通世事人情,二也;至诚通神,三也。而其一、二,虽在深思推勘,至其三,则属精心气力,自行以至者也。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是尽性之诚,禀神智之教也。羲、文、周、孔之四圣,各有天赋之能力,举毕世之力,忧后世而述作,虽然,后世学者,乏解释之力,两千有余年,冥冥晦晦,如存如亡,无复实用之者,不堪慨叹也!

《易》之为书,东洋之理学,而其卦六十有四,西洋化学,亦有六十四原素,其数如合符节,可谓奇矣。唯举其所异。西洋穷理之学,即物而穷其理,故分析其组织之要素,以知其性质功用之所在。东洋理学则不然,不问动植,天地间有形之物,各寓心魂于其中,有适当之性情者也。故复《彖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大壮《彖传》曰,知天地之情;咸恒二卦《彖传》曰,天地万物之情可知;又《中庸》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当知日月星辰及大地,皆大动物,而各有心魂,达其性情,保数万岁之寿,其效用亦极大也。若其他万物,小动物,而其寿则短,亦各有心魂达性情者也。盖宇宙间,一切万物之心魂,皆造物主之分子,而无不至精至纯者也。而问此无数万物以何组织,则物质原子有八,即谓之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其中天、雷、风、火,气体而无形状,山、地、水、泽实体而有形状。此有形无形八原子,互相抱合结晶,而能组成万物也。而由其原子之精粗灵顽,各异物质;其物质能熏染其心魂,各异其性;其性能因缘外物,而各异其情。故虽如天地万物各分裂,而彼此不相关,是至精至纯,万物同体之心魂,暗喑里为物质所熏化,洞察斯真理而不疑,谓之知天地万物之情。洞察斯真理,而去各自为物质熏染之私欲,以赞天地之性,以遂万物之情,谓之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

而人之心魂,离肉体之后,不合同本原者有二:其一,致诚尽忠,计国家之幸福,死而后已之精神,其身死而心魂犹未复归本原,永在幽冥,而守天下后世者,谓之鬼神,《中庸》所谓“鬼神之谓德,其盛矣乎”即是也;其一,生涯欲逞自己之私欲,焦思苦虑之私心,其身死而心魂亦未能复归本原,彷徨于空中而为灾变者,谓之游魂;《易》所谓“游魂为变”即是也。然而鬼神感善人,而降贞祥于国家,游魂寄托恶人,而为妖孽于世间,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者。是飨阳神以火,飨阴神以水,盖因此理也;凡通此理而不迷者,由《易》而知鬼神之情状者也。

东洋理学之高尚如此,故从来学《易》者,概不能得肯綮。不征之于人事之实际,故不能知人情之错杂;或单为易理之学,不复解占筮之妙,拘泥字句之间,遂废其实用。且其称通《易》学者,则曰:“《易》教君子以常道,卜筮以谕权道”;曰“伏羲之象,文王之辞,依卜筮以为教;孔子之赞《易》,以易理为教,其施为虽异,道则一也”;曰“从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曰:“探赜索隐,以定天下之吉凶,钩深致远,预谕人事之悔吝”;曰“《易》者,圣人所重之道,而为君子设者,后世以卜筮列之于技艺,大悖圣人之旨”;曰“天下之理,无不包罩《易》中,开物成务之学,只赖有此也”;曰:“圣人以《易》研几,示人向背,系吉凶悔吝之辞,鼓舞天下,诱天佑于贞悔,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又或一二熟卜筮者,亦唯玩象而逞臆测而已。”要知和汉(日本和中国)未有尽圣人之深意者,又未有用圣人之辞而占也。用《易》如此,犹以干将莫邪而代菜刀,岂可不慨叹乎?

余之所讲,则异于是。照之于事物之实际,发明圣人之深意于《彖》爻之辞,觉之鬼神之威灵,常现于上下左右,畏警之念,无有须臾之间断。盖余之于斯学也,其始非有师傅之教也。当读《中庸》之书,至“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悄然而思:凡人之处事,莫善于前知百事,乃考所至诚之道者,十有余年,茫乎而无所得,当时情怀,如怀方书而失良药之感。然当横滨开港之初,因过犯禁下狱,实安政六年十二月也;其在囹圄也,不堪幽囚之苦闷,或悔悟任血气,误生涯,万感福辏于一身。转觉怅然之际,偶得《易经》下卷一本于席间,乃执而读之,以为吾闻《易》之书。《易》之为书,儒者千百人中,能讲之者,仅不过二三辈,而犹多不能通晓者。夫《易》者四圣人各极天授之能,竭毕生之力,而所述作,其不易解虽固当然,古昔圣人,非故用不可解之秘语,作此怪谲之书,以欲窘后人也。由是观之,其难解也,非书之难解,由吾精思之未至也已。今狱窗无聊,吾幸以往日所闻于师之西洋理学,穷其理之所在,则或得通之乎?尔来每日课一卦,昼则玩读之,夜则暗诵之,四阅月而卒业。自是之后,叮咛反复,精思熟考,造次颠沛,未尝暂废也。涉数月之久,觉于《系辞》、《彖传》等,稍有所通晓,乃益勉励不掇。

既而得略解全体之理,因假捻纸片以代蓍,即事而占之,其事或中,或不中,苦其不恒。于是沉思默读之余,幸思“至诚无息”之语,感悟“无息”二字,非单指无止息之义,则无发气息之谓也。方揲筮之时,全止息呼吸,而捧蓍于额上,以专念其将占之事,不得不发气息之际,分蓍而为二,此间不容发。自是之后,百占百中,以爻辞拟之,了如指掌,有悚然而接神之想。于是始知《易》之为用,全精神气力上之术,而至诚之道,一在无息之间;且悟六十四卦,则造化之礼,即万物之根本;八原子之结晶学,而推原子遇不遇之性情,及之于一切事物,自国事之大,以至于人事之小,细大不漏,得悉指之于掌之学;又并知三百八十四爻之别,即示时之缓急,事之难易者也。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中庸引之。盖圣人说神,三以思字为助语者,即自占筮之适中,而又同其感,确信圣人曰神者,与余之曰神者,亦无分毫之异也。神字从示从申者,盖神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能以蓍筮问之,则无不示申也。亦可以证余神人交通之说焉。

俯仰今古,而观世态人情,如上文所述。古之人淳朴,而富精神气力,故能得交通于神;今之人狡智而专利欲,故不能交通于神。是以唯推测谋事,智者劳精神竭思虑,而图国利民福,亦动辄陷权谋术数,以利己为主,不顾他人之害,常窥他邦之衅隙,欲以并吞疆土。盖彼等固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各人天赋之性情,不啻生存竞争,毕竟不知天命而不畏之所致也。请试论之。

今日如欧美各邦,以理制人心,斗巧智以争生存,则我制百吨之炮,则彼制二百吨之炮,我备钢铁舰,则彼抗之以水雷,益进而益巧,愈出而愈奇,其势不知所底止,遂至驾气球而自天空投入爆裂弹,则再复太古之穴居乎?然则口唱文明,望开化,至其所行,则非却趋野蛮耶?当今文明开化之竞争者,全期优胜劣败,既期弱肉强食;弱肉强食,即野蛮未开之风俗也。而欧美各邦进步之方针,正向此点而进者也。宇内各国之情势,业已如此,而其所以未恣虎狼之吞噬者,赖耶稣教之力,而才抑制之;亚细亚诸国,赖神、儒、佛三道之力,而防遏之也。我皇祖、及孔子、释迦、耶稣等,各圣人通神设教,示以神者佑人,人以至诚禀神惠,神人相应,致国家之福祗,是国教及宗教之所因起也。然从生活之变迁,而气质之变化也,精神衰而至诚之道不明,故方今虽在神、儒、佛、耶之教职者,通神者几希。可知神虽欲保护国家,保佑民庶,以人失通之之道,神也悯其愚而焦虑也。盖自不通神,则不能详听神意,而妄说神德者,毕竟不过袭蹈古人之套语,此辈不足与语道,然亦一由斯道之衰颓,未专可咎此辈也。且无智之小人,为其说之所诱而信之者,亦虽属妄信,或以生进(近)善远恶之心,未必无益也。唯中等以上之人,修形而下之学者,为无神论,而置神于疑惑之间,不知天命之可畏,圣言之可尊,或恣我意,而蹂躏众庶,或承威权,而横行世间,弄才智而装豪杰,其死也以树巨大之纪念碑,为无上荣誉。此辈终身不知道,唯以名为真理,以利为现理,终名利之二途耳;虽偶有信神者,不能直得神意,止其自信,而不能以神益世利人,是皆非完全者也,故其力终不能制止一般情势之炽盛也。

然则人间生活上之快乐,其在何所乎?要之,其弊在不会神人交通之道也。夫天之生斯民也,岂以同类相食为其主旨乎?宜优劣互相扶助,强弱互相提携,以各安其业,乐其分也。若夫邦国之于交际,亦犹个人之于交际也,有无互通,利便互计,相携相扶,不可不各享其天性,全其天福也,否则如何而达人心和乐之世运乎?今世形而下肉体之便利日益进,而不能安形而上之心,则如何而得称真成之文明开化乎?而其进文明开化之方,不在欧美各邦形而下之穷理,在东洋形而上之道,其载道之书,实以《周易》为最也,是以余囊著《易断》十册,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应用之于事实,解释其辞,附以经验之点断,介绍神人交通之妙理。尔来七年,世人未醒觉迷梦,顽乎而不畏天命,狎大人,侮圣言,不知鬼神之在冥冥,前知祸福而示之,见贞祥妖孽,以为偶然,不尝有所省察敬戒。世道人心之衰颓,日以益甚,盖为我书之所说,未尽其精微乎?余年已越六十,疾病亦且时至,若迨今而不完斯学之中兴,则其将期何世耶?是余不独为斯道忧,实所为天下后世忧也。乃不自揆,再补正《易断》,寄六十四卦以国政之组织,君臣之奇偶,人心之兴败,就实地所经验之活断三百八十四爻而述之,明神人交通,天命严肃之证,以使初学之人,易悟《易》理之妙,进使后世学者,继经验之序,终成就人间圣学,且欲使宇内智者学者辈,省臆测推量之徒劳,以《易》为神人交通之媒。且夫我邦维新,当初之为国是也,在取彼长,以补我短,然欧美各邦之交际益频繁,而其所倾向,彼之事物,不择利害而输入之,我所固有,不问长短而废弃之,遂至有非变我道德国而为彼法制国不止之势。呜呼,亦可为惑矣!夫选取利害长短,人世之通宜也,况欲弃我国粹之道德乎?抑方今最大急务,在使彼国人,知我固有道德之为何物,而为之之道,无过于平易说示《易》道也。《易》者道德之本原也,故早晚译此书以英文,传之于欧美各邦,欲使彼知我国方今有神人交通之术,又知人间统理之方法,不单在法律,而尤在道德也。欧美各邦,专研究形而下之理,奏其实效者,如利用电气蒸气,皆无不巧妙,交通之利便,实古人所不梦见也。然如此,是利人间相互之交通而已,乌如我《易》道之神人之相交通,而前知将来之吉凶祸福哉!是实东洋神奇之瑰宝也,今余不敢秘之,欲以传之于海外者,唯一片诚忠,在将为宇内开万世之泰平耳。凡百君子,谨而思之,余之所希望如此,著此书之主旨,亦全在此。慧眼达识之士,幸谅微衷,大究斯学,俾圣圣相承之瑞珠,再放光彩,神随之皇道,得大明于世,而众人知希望之所归著,宇内万世之泰平,亦可期而俟也。

明治三十四年一月    高岛吞象识

 

余之幼也,家大人教之曰:先哲所著之书,不啻汗牛充栋,然六经所载,则圣人之道,圣人者,天之所降以为亿兆之军师也。余于是读四书五经,业务之暇,手不释卷。积年之久,略谙诵之。窥圣贤之旨,探道德之原,颇有所自得,以为圣人之道,教庸人以仁义,教君子以《易》,使得至诚通神,豫知将来,使在上君子,无误亿兆之休戚也。故君子因《易》以知有鬼神,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善笃善行,虽赏之不为不善,盖知天命而常行仁义,故谓之道德。然而神者专祖先之灵,是合人之颜色气血而可知,然则人之于父子,非只身体教育之恩,父母殁而为灵,亦大而保国家之安宁,小而护子孙之幸福也明矣。是孝道之所以贵重,而五伦天之所媒介也。

至诚者,圣人所谓尽其性也。《说卦传》曰“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所谓性者,心之所活动;命者,与受命如响之命同,吉凶所定也。言穷其义理,尽心之活动,以感得天命于筮数之义也。要之,人智所不及,而听神之教者也。卦爻之辞,皆照于实用,不余一字,故《易》者不外圣人就世之意焉。盖庸人之所见,人之一身,以统括四肢五官而应事物为能,唯圣人不然,尽性至命,遣活动心魂以通鬼神,感得神意于筮数之方,以益后世。然世之读《易》者,拘泥文义,而远于实用,可不浩叹乎。

释氏之道,以明心见性为主,老子之道,以修心炼性为要,故释老之道,专于心性,而疏于治国家。唯吾圣人之道,以尽性命为极,苟人智所不及,听命于鬼神,小而可修一身,大而可治国家天下,岂如释老独善其身者乎?方金宇内各邦,互竞其力之时,舍此而可复他求哉!

祖先之灵,虽导国家及子孙以避凶趋吉之方,人不知尽性之道,故神灵不能通其意,见其陷于不幸,亦不堪忧虑也。人皆以为将来之事,不可预知,余窃忧之,述此书,以明圣人之旨,通鬼神之意,媒妁幽明,欲使天下后世,得至大之幸福也。

此编原余所讲述,使友人柳田几作笔记者也,今请清国人王治本氏,更补正之,便清国诸彦阅读。但序言以达意为主,故文辞鄙野,语无伦次,览者谅之。

余尝著《易断》、《易占》二书,先辈序跋文颇多,其中副岛种臣、中村敬宇、栗本锄云三君之文,尤得我心所然者,今不忍去之,因录于左。

高岛吞象又识

商品标记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 高岛吞象著/陈雪涛增注:高岛断易
用户评论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网友名称: 匿名用户
电子信箱:
评价等级: 1 2 3 4 5
验 证 码:
captcha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