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相同出版社的商品

相同系列的商品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易理 > 郝岳才:周易文化的科学探索
郝岳才:周易文化的科学探索
prev next 郝岳才:周易文化的科学探索
商品货号:XYB003713
商品品牌:台湾大展出版社
商品重量:500克
市场价格:123元
本店售价:112元
用户评价:comment rank 5
商品点击数:9674
商品总价:
购买数量:

商品属性

商品属性
作者 郝岳才
出版社 台湾大展出版社
购书网站 【星易图书网】港台原版术数书籍专卖
图书书号/ISBN 9789574687756
初版日期 2010
开本 25开
图书页数 348
图书装订 平裝
购书网址 www.xinyibooks.com
图书规格 繁体竖排
套册 一套一册
系列 易学智慧
备注 20
繁體資料 郝岳才:周易文化的科學探索
特别说明 商品属性以实际书籍为准。库存状况无法实时更新,如欲查询,请联系我们


详细介绍

 目錄

前 言
第一編 中國古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
第一章 「天人合一」論
第一節 古人「天人合一」靈感的重要特徵
第二節 獲得天意的幾種途徑
第三節 尊崇天意與災異規避
第二章 天 道
第一節 上天座標體系
第二節 星空的圖像實錄——星圖
第三節 模擬天道地道的工具——式
第四節 筆者製「式」
第三章 曆法與天象
第二編 易 索
第一章 說 易
第一節 釋 易
第二節 三易辨析
第三節 易與髀
第四節 易與弈
第五節 易與醫
第二章 八卦與六十四卦
第一節 圭與卦
第二節 陰陽兩儀
第三節 四象與八卦、六十四卦
第三編 易圖發微
第一章 河洛探源
第一節 河洛記載
第二節 圍棋與河洛
第三節 河洛本義
第二章 伏羲八卦次序圖、方位圖
第三章 文王八卦次序圖與卦變圖
第四章 天地自然之「太極圖」
第一節 文獻記載的陰陽魚太極圖
第二節 陰陽魚太極圖淵源
第三節 太極圖義蘊
第四編 易 道
第一章 太玄體系
第二章 干 支
第三章 五 行
第四章 易卦與天道
第一節 伏羲六十四卦圖方圓與天象圖
第二節 七衡圖、十二辟卦與天象圖
第三節 周易的立體模式——太極太玄體系
第五章 京氏易傳及其影響
第一節 京氏易傳獨特的易學思想
第二節 京房易學的歷史地位
第三節 京房易的影響
第五編 天人合一的重要手段——筮占
第一章 從「蔔筮並用」與「筮不過三」說開去
第二章 筮占的幾個階段及其特徵
第三章 筮法探求
第四章 筮占的邏輯推理
第一節 筮占為邏輯推理
第二節 筮占的兩種推理
第五章 《周易》本筮書
餘 論
附論文:
1. 從太陽黑子的週期性變化看我國古代計然之策的科學性
2. 太極圖與「6‧9」哲學
3. 《易‧豐》的天象記載釋義
4. 七衡圖——十二辟卦——太極線
5. 河洛本義
6. 易圖發揮
7. 從民俗方面論平遙古城與堯文化
8. 「解」字的本義與內涵

作者簡介
郝岳才,男,1963年8月出生於山西平遙縣,大學學歷,一直致力於古文化,特別是周易文化與晉文化研究。1986年習易,1990年在《晉陽學刊》發表易學論文《太極圖與「6‧9」哲學》,並被《新華文摘》轉摘論點。
20年來,始終習易不輟,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入手,運用科學的方法探索周易文化,構築起周易文化的立體空間結構模型──太極太玄體系,對影響甚廣的《京房易傳》易變規律作出了科學的解析,並積極探索了周易文化與晉文化的關聯。
2曾在各類報刊發表經濟、歷史、文化、哲學等方面研究論文數十篇,發表易學研究論文十餘篇。2006年撰寫的《平遙古城與堯文化》課題,榮獲山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百部篇」二等獎,並參與編輯《華夏文明看山西論叢》《華夏之源》卷的編輯工作。

總序 田合祿
《易經》是什麼?《說文》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說明「易」就是日月,《易經》講的就是日月的運行規律,以及日月的運動變化,及其對自然界生物和人的影響,並闡述人順從自然變化的道理。探討日月的運行規律屬於自然科學,由此產生的天文、曆法、季節、氣候、氣象、物理、數學等都是科學,由此可知《易經》也應該是一本講科學的書,不是講迷信的書,研究《易經》,就是研究科學,因此我們將這套叢書定名為《周易與現代科學研究叢書》。
《易經》的功能是什麼?《繫辭傳》說「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原來《易經》的功能是講生命科學的,講一切事物的誕生、發展、壯大、直到其死亡。乾為日,還為天;坤為月,還為地。所以《序卦序》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彖傳》還深入地闡發了乾坤日月合德創生化育萬物的特性,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人有生命,動物有生命,植物有生命,一個國家、一個單位也有生命,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易經》可以用到萬事萬物之中,萬變不離其宗。
日月運動,有時間,有空間,這一特性《易經》就用卦符來表示,故《易經》的卦都有時、空的特性,時空相結合研究就成了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大特徵,所以孔子研究《易經》之結晶產物──《易傳》,不但強調「時」,也強調「位」,「時」就是時間,「位」就是空間,「時」「位」結合,就是時空結合,是自然科學的研究,不只是人文科學的研究,要把它從人文圍牆中解放出來,放到自然科學中去考慮,就會知道孔子不只是一位教育家、哲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
日月運動有規律,有時間,這是一切推前和演後運算必須具備的條件。《易經》之卦是日月運動的代表符號,故用卦也能推知以前和演義以後。
再說孔子儒家,《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流,蓋出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教化者也》。原來儒家主要是講「陰陽教化」學說的,而「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像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所以孔子在《繫辭傳》中說「陰陽之義配日月」。羲和是個觀天文制定曆法的官員。由此可知,孔子研究《易經》的目的是「治曆明時」,供民政之事用的,所以孔子《易傳》處處都是體現出了科學精神。
《易經》是一部偉大的古代科學著作,在歷代易學研究者的科學闡釋下,今天科學易已經形成,其研究正在逐步深入,我們相信到二十一世紀,科學易的研究將讓《易經》重放科學光輝,古樹將開新花。

前言
易經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部典籍,數千年來倍受文化學術界推寵與關注,從漢代經學產生以來,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宋元,乃至明清,從漢初的「六經」,東漢的「七經」,唐代的「九經」,到宋代的「十三經」和「四書五經」乃至清代的「十三經」,始終未曾動搖它群經之首的地位,成為中國儒學、經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然,從漢至唐之「漢學」,宋元明之「理學」,清之「考據學」,對易經的注解、訓釋各不相同,各取所需也好,各持己見也罷,但正是在這樣的百家爭鳴中,賦予了易經各不相同的時代特徵,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時代之學。這一點,在中國兩千年經學古、今文派的爭論中反映得淋漓盡致。對易經本身的研究則自然地分成兩大派系,曰易理、曰象數。
以上易經所指乃《周易》與《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根據文獻記述,古易有三,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也有人將連山、歸藏和周易直接對應於夏、商、週三個王朝。但連山、歸藏亡佚,存世者只有周易。由之一般意義上也便將易經代之三易或括十翼。
筆者認為,對易經的研究或易學的研究,既不能一味的拔高古人,似乎古人比今人都高深莫測,也不能貶低古人,似乎古人只有所謂原始的、樸素的思想,而應該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將易學思想的產生置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時代,這樣才可能做到客觀、公允、科學,還原易經之本原。這便要解決一個關鍵性問題——易文化產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
回答這一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瞭解中國古人的生活環境與原始文化特質。史前傳說與文獻記載以及考古實證證明,中國古人活動最集中的地區便是晉南、豫西與關中一帶的河東、河南、河內「三河」地區,即中原。但中原文化的產生與形成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同區域文化發展與融合的結果。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曾指出:
距今七千至五千年間,源於華山腳下的仰紹文化廟底溝類型,通過一條呈「S」型的西南——東北向通道,沿黃河、汾河和太行山山麓上溯,在山西、河北桑乾河上游至內蒙古河曲地帶,同源於燕山北側的大凌河的紅山文化碰撞,實現了花與龍的結合,又同河曲文化結合產生三袋足器,這一系列新文化因素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間又沿汾河南下,在晉南同來自四方(主要是東方、東南方)的其他文化再次結合,這就是陶寺。或者說,華山一個根、泰山一個根、北方一個根,三個根在晉南結合。這很像車輻聚於車轂,而不像光、熱等向四周放射。
考古發現正日漸清晰地揭示出古史傳說中「五帝」活動的背景。五帝時代以五千年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大階段,以黃帝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動中心在燕山南北,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可以與之對應。五帝時代後半期的代表是堯舜禹,是洪水與治水。史書記載,夏以前的堯舜禹,活動中心在晉南一帶,「中國」一詞的出現也正在此時。
堯舜時代萬邦林立,各邦的「訴訟」、「朝賀」,由四面八方「之中國」,出現了最初的「中國」概念。這還只是承認萬邦中有一個不十分確定的中心,這時的「中國」概念也可以說是「共識的中國」,而夏、商、周三代,由於方國的成熟與發展,出現了鬆散的聯邦式的「中國」,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想的「天下」。{1}
但不論是「車輻聚於車轂」,還是「光、熱向四周放射」。古中國文化在交流與融合中形成了一個融合四方文化的共同文化中心,在地望上即現山西襄汾的陶寺一帶,在特質上即中原文化。而陶寺文化的時代距今5000─4500年之間,正與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前的堯舜禹時代相合。
陶寺的考古發掘表明,「其時間跨度很長,上下近千年,大致從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前2000年之間,其遺存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中期相當於歷史傳說的陶唐、虞舜,而晚期則為夏族夏後氏時期。在空間上,陶寺龍山文化類型及其已發掘的陶寺遺址的地域,正是歷史記載唐堯、虞舜和夏禹等的氏族或部落的活動所在。」{2}其文化特質,從陶寺遺址出土的文化遺存,無論是銅器、陶器還是石器、骨器等器物群的發生、發展或演變,均顯示出夏文化從其發祥地向南越黃河至豫西伊、洛一帶的軌跡。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城池的出現,宮殿與宗廟的出現,不僅擁有了銅器、樂器、玉器和圖騰,以及文字的出現,特別是觀象臺的出現,充分反映出陶寺文化的成熟程度,並向國家過渡。而陶寺文化遺存遺物中彰顯了這樣一個文化現象——祀祭,樂器也好,玉器也好,圖騰也好,無不透露出祭祀上天,亦即古人察天敬天的文化特質,最終形成了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文化根本。
在認識上天的過程中,古人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借助於多種手段、方法與參照物,辨識星空,認識星象,找尋天之代表的日月五星的運轉週期與規律。這一漫長的過程中,古人認識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星體,將星體劃分為恒星與行星,將一顆顆獨立的恒星連接成一個個富於想像的星座,建立了黃道體系座標,依黃道將星空劃分為四象二十八宿,將黃道以北圍繞北極星的區域分為三垣。
這一漫長的過程中,一個個溝通天人的奇人巫覡產生,用獨特的儀式溝通天人,將上天的旨意傳遞百姓。這一漫長的過程中,人們根據物體白日光線下變動的陰影觀察太陽,進而理性化為立竿測影以辨四時。而在這每一過程中的奇人神人或智者便是部落首領或者王朝君主。堯之父帝嚳可通天,堯自然不例外。
在這一過程中,觀天測地漸漸演化成為專業,並成為一種職業。觀天察象為司天者,立竿測影為司天者,巫覡為司天者,蔔筮者也為司天者。
形式有所不同,本質完全一樣,都是由不同手段或參照物預言、觀察日、月、五星等行星和衛星的變化規律。這種種方式中,簡單易行並能夠模擬天體的便是周易及其筮占。由之,從連山到歸藏到周易代代薪火不斷,或國之大事,或百姓小事,卦筮成了人們瞭解天意的重要手段,從符號到文字,並最終固定為文字與符號的結合。
本書所要剖析的也正是易經或周易符號、文字進而瞭解千姿百態多樣世界共同遵循的法則。故本書名曰《周易文化的科學探索》。

  【註釋】
{1} 蘇秉琦《中國文化起源新探》159-16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6月第1版。
{2} 王克林《陶寺晚期龍山文化與夏文化》,《黃河文化論壇》第四輯12頁,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商品标记

  • 郝岳才:周易文化的科学探索
用户评论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网友名称: 匿名用户
电子信箱:
评价等级: 1 2 3 4 5
验 证 码:
captcha
评论内容: